郑金洲: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民小编说

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先手棋”和“基础保障”两个方面。满足民生需求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关系为何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有着怎样的丰富内涵?如何辩证把握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一起来看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郑金洲的深入阐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其中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占据重要地位。坚持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有机统一,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系统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明确要求。

 

一、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关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是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的集中反映。教育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在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按照教育属性的性质来分,可分为本体属性和工具属性。本体属性表现为“育人”,所谓教育大计,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工具属性表现为经济社会功能,指的是教育在满足国家发展、家庭建设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在任何社会形态中,教育的工具属性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表现,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已踏上新征程,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正日益得到彰显。从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战略属性来看,教育是国计;从教育的人民属性来看,教育也是民生。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又与千家万户的生活密切相连;既紧扣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反映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又与每个家庭的期盼、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心弦。教育属性的特质,客观上要求教育既要着眼于国家战略进行谋篇布局、整体筹划,又要从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出发,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渴盼,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反映在教育领域,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我国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扎实迈进。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我们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例如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巩固、教育的合力正在形成等。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克服的难题和障碍,例如如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如何进一步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如何有效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谋划好教育改革的政策思路和任务举措,如何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教育领域处理好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有跃进性提升。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是在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迫切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调动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迄今为止,国家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已形成若干重大战略,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等。这些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现,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教育支撑国家战略、推动国家战略从理想转变为现实,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其最终会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托幼养老、生态环保等领域存在的难题,促进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

 

二、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丰富内涵

 

 

教育既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支撑所有国家战略落实的中坚力量。这种“一身兼二任”的独特定位,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任务。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先手棋”和“基础保障”两方面。

 

其一,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先手棋”。“先手”本是围棋竞技中的专业术语,后扩展到所有棋类项目,指的是下棋过程中走子次序首先落子的一方。我国北宋时期阐述围棋理论的《棋经十三篇》中,就有“宁输数子,勿失一先”的说法。赢得先手棋就意味着获得了开局的主动性和先导权,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工作期间,就明确要求“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就下好教育“先手棋”进行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2]“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3] 迈上新征程,我们必须把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先手棋”抓实抓好,率先建成教育强国。

 

其二,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础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共提出16个国家战略,即扩大内需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就业优先战略、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节约战略、开放战略。稍加分析不难看出,教育与这些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述任何一个国家战略的实现,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都需要以教育为基本支撑手段。没有教育作为基础,这些战略很大程度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4]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在这三者中,教育是连接的纽带和途径,无论科技进步还是人才建设都与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教育可以说是三者的交汇点和支撑点,对三者的一体化推进起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满足民生需求是教育的重要功能,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既是民生之需,又是民生之基。不断满足民生需求,是中国共产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的鲜明政治本色的真实写照。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七有社会”,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是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开门七件事”。“七有”当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是教育的具体体现,其他五个方面也与教育直接或间接相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就是要紧扣这些民生需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到“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再到“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谱写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5]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从“有没有”发展到“优不优”,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成为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辩证把握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

 

 

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方面,国家战略是民生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响应,教育支撑国家战略最终受益的是人民群众,是促进包括教育在内的民生需求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所有国家战略的制定都与人民需求息息相关,其目的在于满足民生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少国家战略既是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也是重要的民生项目和民生工程。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6]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中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其中就包括在各个时期都有推进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行动。教育支撑国家战略、助推国家战略的实现,会带来经济财富的积累,也会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经费支持。据统计,2023年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全国公共财政在医疗卫生(健康)、社会保障与就业、住房保障、扶贫开发等领域的预算支出,再加上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我国GDP的比例已接近18%。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已超越“低福利国家”水平。这些民生需求的保障,正是在各项国家战略得以实施、经济社会获得较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得益于教育对国家战略的大力支撑。从教育自身来讲,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性教育投入一直是教育投入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长期保持在4%以上,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之比一直稳定在80%上下。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4595亿元,比上年增长5. 3%。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超过5万亿元。[7] 如此巨量的教育经费投入,可以看作教育支撑国家战略的“回馈”与“反哺”,大大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满足与提升,又会为支撑国家战略提供基础和动力,保障国家战略的实现和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8]。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是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动态变化的,其范围不断扩大、水平日益提高。从今天来看,至少有四个方面的教育需求。一是教育“质”的提升需求。我们已经建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量”的短板已不再是教育的主要矛盾,但高质量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教育离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要求还有不小距离。二是教育公平的需求。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我国的教育无论在中西部、城乡之间,还是在学校、群体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解决“不充分发展”的同时解决好“不平衡发展”的问题至关重要。三是对教育“获得感”的需求。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问题得到了切实解决,但总体上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获得感、满意度还有待提升。其中的缘由有很多,如宣传不够、措施不到位等,但也有教育改革未能真正触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等方面原因。四是终身教育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终身学习势必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如何极大丰富终身学习的资源,如何运用数字化学习手段推进各年龄段、各学段教育,是对未来教育的重大挑战。这些教育需求有的与国家战略的实施直接相关,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战略;有的是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的支撑保障、动力源泉,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这些需求的满足,对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发挥着重要导向和推进作用。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处理教育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上,有四个特点: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民生需求,并随着经济发展、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民生保障水平。二是教育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教育需求密切结合,既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也通过国家战略的实现以及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持促进经济发展。三是注重建立健全支撑国家战略与满足民生需求的教育管理机制,通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形成合理适宜的运行机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共赢。四是建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责任体系,既要求各级政府承担起教育支撑国家战略和民生保障的主体责任,也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作用。

 

 
 

注释

[1] 郑璜、储白珊、潘抒捷等.“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N],人民日报,2024-09-10(01). 

[2]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xinwen/2014-09/10/content_2747765.htm. 

[3][8] 习近平. 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求是,2023(18).

[4]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30.

[5]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8-39.

[6] 习近平. 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N],人民日报,2021-04-27(01). 

[7] 陈鑫. 强基础增投入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24-07-30(02).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9期
文章作者|郑金洲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杨潇 摄
责任编辑|董筱婷
微信编辑|陶玉祥 实习编辑 王圣婴
 
 

 

 

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华之梦    新闻动态    教育要闻    郑金洲: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 |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